紫叶子 发表于 2022-10-10 15:03:32

皖南旅摄记(一)

皖南旅摄记(一)许金芳/文      壬寅八月二十四(2022年9月19号),摄友徐红英牵头组织,会同艾苏路路、瑞雪、雅、屈波、春天小草、莲子、大妞妞和我,租用县交投公司旅游车去皖南的宁国、歙县、泾县、绩溪旅摄采风。卯时出发巳时到宁国缸窑厂(株木店陶瓷有限公司)拍摄手工泥坯制陶。徐银娥   摄

      宁国多丘陵山地,境内拥有优质的陶土资源,不仅储量大,色彩也丰富,是我国早期烧造陶器的重点产区之一。     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为宁国陶瓷业的发展奠定了独特的优势,这项古老的技艺在一代代宁国人的坚守中延续。目前仍在烧制龙窑有8条,是全世界最大的柴烧龙窑群,被誉为“千年龙窑,世界唯一”。徐红英摄      陶瓷是“土的艺术,火的升华。”如果说土是陶的生命,那么火,就是陶的灵魂。经手造而生,经柴烧洗礼而涅槃,烧出的缸瓮坛罐透出一种质朴、浑厚的美。宁国缸窑厂千年龙窑外堆放着层层叠叠的缸罈瓮罐,可谓是陶瓷的露天博物馆。周联智   摄
周雅琴摄徐红英摄
      经许可我们进入了简陋的土坯房工棚,车间里制陶师傅们忙得不可开交。盘筑成型法一车间内,陶艺师将泥料手工搓成泥条,进行盘底、起底,随后用手掌心反复拍打,眼神中透着平和坚毅。徐红英摄李苏英   摄 张文娟   摄      盘筑成型法二车间,师傅们在将陶器坯体进行修身,手起手落,淡定自信。
屈波   摄徐红英   摄周雅琴摄周联智   摄      拉片捶打刻模成型法车间,女陶艺师正在对制作完成后的胚体淋釉。
徐红英   摄李苏英   摄      车间外石棉瓦搭成的通风棚里,匠人们将晾干后的半成品用手推双轮车运送到装窑口。李苏英摄张文娟摄      宁国,寻找这座山城的记忆,陶瓷使我感受到了薪火相传的美。静卧于港口镇的龙窑,诉说着窑火的故事,几千年的泥火相知中,制陶工匠的智慧和汗水凝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徐红英摄      中午车到歙县县城徽城镇,住宿老板娘朱朱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安徽会员的梦徽客栈。入住后朱朱领到百米处的金老板饭店中餐。日西倾时到歙县练江、渐江流入新安江的雄村镇三江口拍摄渔夫撒网。许金芳   摄李苏英摄屈波摄屈波摄
周雅琴摄徐红英摄张文娟   摄李苏英摄      三江口“Y”形相交,西南渐江,西北练江,新安江东西向,北岸浦口村,南岸朱村,是新安江的起点。停车东、南、西三面环水的浦口村(渐江、练江交汇成新安江名曰浦口)。张文娟摄周雅琴摄周雅琴摄      浦口老码头建有亭式畔江木舍供行人休憩,坐在木凳上闲看江水,粉墙黛瓦倒映在水中。徐红英摄      摆渡新安江,江面涟漪闪光,狗在江水中游泳,上南岸朱村,隔江相望,青山层叠。李苏英摄周联智摄徐银娥摄李苏英   摄      沿江边歙浦绿道西行300米到南街码头,又名朱村老码头,老巷幽静悠长,篱墙颓圮斑驳,妇人带着三条家狗,古树蔽日遮天,仰望澄朗天宇,枝桠搭成鹊房燕窝。顺老埠石走入江间,水缓缓流动,风轻拂衣袖,有渔人驾小舟立于船头。李苏英摄徐红英摄      古树、古渡、老递头匠店些许古董还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。屈波摄张文娟摄屈波摄
      酉时回金老板饭店晚餐,宿梦徽客栈。
文稿:许金芳 编辑:徐红英
审核:施海燕



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皖南旅摄记(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