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上注册成为长兴网会员,结交更多长兴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×
五台山旅游记 许金芳/图文 戊子年八月,随团到五台山。是日晚到,夜宿台怀镇银海山庄。次日晨起,独自出门,早上行人少,旷野祥和。 银海山庄背靠石山,立于高地,青砖黄瓦,有点庙宇模样,庭中四亭对望,红黄绿三旗飘扬。东南西南,山峰鼎峙,山上石骨透露,矮松和岩石争奇斗艳,交错如锦绣。站在银海山庄停车平台下望,山路蜿蜒,曲溪碧水潺湲,青庙黄庙错落,白塔高耸,阁楼翼然,民宅穿插其间。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,分别由东台望海峰、南台锦绣峰、西台挂月峰、北台叶斗峰和中台翠岩峰组成,最高处北台叶斗峰顶海拔3061.1米(有“华北屋脊”之称),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如台,形成了众台环绕的概貌,故称为“五台山”。五台山占地面积约为607平方千米,跨五台县、繁峙县、代县、原平市、定襄县,拥有68座寺院和150余座宝塔,是文殊菩萨的道场。 到五台山旅游,原本想五个峰至少能上一个,实地踏访,才知五台山地广峰高,要上台峰一天旅游是不可能的,多数旅游团都是依照行程走大寺大庙,虔诚朝拜,顶礼佛祖。我们是浙江在线委托旅游公司组团,按行程礼拜了五爷庙、显通寺和菩萨顶。 阳光普照,趁早开始五台山游。 第一站五爷庙。五爷庙又称五龙王殿、万佛阁,位于台怀镇中心,银海山庄十几分钟路程就到。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(1616年),清代重建。整体建筑坐北向南,由文殊殿、五爷殿、万佛阁、僧舍、戏台等组成,空间格局别致。外观呈两层楼房的文殊殿座东向西,而俗称“五爷庙”的配殿则座北朝南。庙内古松掩映,香烟缭绕,在五台山寺庙中祈福人数多,香火最旺。 供奉的五爷是广济龙王文殊菩萨的尊称,也是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的化身。传说中,五爷是东海龙王敖广的第五个儿子,是佛教中是一位掌管财富的神祇。五爷庙有求必应,在民间和佛教界以灵验的祈福效果而闻名遐迩。据说以求财最为灵验,也可求姻缘、事业、健康和国泰民安等。 熙攘的人群摩肩接踵,烛火映照着佛像,大香炉中青烟袅袅。庙院内的戏台上穿戏服的演员正在唱“满朝文武虽大半”,是居士张继平先生求财得财后,正在举行五爷愿戏。 出五爷庙,步行到显通寺。显通寺相距五爷庙不远,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、规模最大的寺庙,也是五台山群庙之首,与洛阳白马寺同为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,被称作“释源宗祖”,全国重点文保单位,也是五台山佛教协会驻地。位于灵鹫峰脚下,海拔1262米。灵鹫峰属于东台望海峰域,是五台山台怀镇内的一座名山,常被用作五台山的代称。寺庙坐北朝南,宇开阔,殿宏伟,楼阁禅房僧舍众多。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,历史上多次更名重修,现存寺庙为明清建筑。 在通往显通寺的路上松掩林茂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三间四柱、中高旁低的木结构牌楼,正面为蓝底金字的横匾“大显通寺”。再往前,是两层建筑钟楼。底层为石劵门洞,门楣正面刻有“震吾大千”,背面洞额上刻有“慈云普度”。顶脊四端置龙头,檐角翘起吊风铃。梁上悬挂铜钟,是五台山所有寺庙中最大最重的一口铜钟,口边外翘,呈莲瓣状,外铸佛经。从钟楼向北走几步为第一道山门,坐北向南,三开间,歇山顶,蓝通瓦。西面有第二道山门,坐西向东,三开间,朱漆大门,正面高悬着蓝底金字的竖匾书“大显通寺”。左右立石碑,左书“龙”右书“虎”,都是大草字,明万历年间山西巡抚雷雨居士傅光宅所书,意为龙、虎镇寺。 入显通寺大院,鸽子成群,那些精灵咕咕鸣叫,轻拍翅膀,轻盈地穿梭于人群之中,与人和平共处,佛光普照下,鸽与人编织着一曲友爱的旋律。 “五台山国际摄影大展”,上千块精美展板沿围墙整齐排列,供游人参观。中轴线上,第一重殿堂是观音殿,坐南朝北,五开间,单檐歇山顶。门上挂蓝底金字横匾,上书“霞表天城”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,为乾隆皇帝御笔。殿内供奉观音、普贤、文殊,故也称“三大士殿”。第二重殿堂是文殊殿,坐北朝南,五开间,装饰华丽,宏伟壮观,门上挂一匾额“大文殊殿”。殿内佛坛上供五尊文殊菩萨圣像。第三重是主殿,雕梁画栋,金碧辉煌,庄重瑰丽,为大雄宝殿。导游说:此殿重建于光绪二十五年(1899年),是五台山最大的大雄宝殿。 第四重殿宇是七处九会殿,面宽十间,明七暗三,是唐代清凉国师澄观撰述《华严经疏》的地方。饰檐廊,皆砖雕,刻工精细,为明万历三十四年(1603年),神宗皇帝命妙峰祖师用磨砖劵成的一座华严道场。第五重殿宇为千钵文殊殿。殿面宽3间,通瓦房,坡度陡,出檐短。佛坛上供千臂千钵千释迦文殊菩萨圣像,简称“千钵文殊像”。该殿东面是罗汉堂,内供五百罗汉,其中有190尊明代的铁罗汉。殿后拾级而上屹立着五座铜塔,隐合五台山的五座台顶,象征文殊五智,故又名五方佛塔。 第六层殿宇是铜殿。外观两层,内为一室。室内四面的隔扇壁上,铸造着诸佛铜像一万尊,小巧玲珑,各具情态,无一雷同,布满了整个内壁。中轴线上的第七重殿宇为藏径阁。
菩萨顶位于灵鹫峰上,全国文保单位,海拔1797米,气势宏伟,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。前有108级台阶。寺庙创建于北魏(公元490年),琉璃黄瓦,金碧辉煌。有大雄宝殿、文殊殿等,供奉“竖三世佛”和文殊菩萨。菩萨顶作为五台山黄庙(黄庙是藏传佛教的寺庙,住喇嘛,僧侣穿着黄色的僧衣。青庙住和尚,穿着青灰色的僧衣。)之首,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。清康熙、乾隆两帝巡礼五台山时就宿于菩萨顶,并都书写碑文,赐予特权,使菩萨顶在五台山诸寺中享有特殊地位。 菩萨顶坐北向南,由两部分组成,下有佛字影壁,平台上建有木牌楼、东塔、西塔等。上为寺庙主体,中轴线上有五进院落,主要建筑有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大文殊殿、文殊堂、藏经楼等。天王殿建于清代,木构建筑,面宽三间,五架梁通达前后檐,单檐歇山顶,黄琉璃瓦盖顶。正脊中间置铜制莲花宝瓶一个,两端置鸱吻。殿内正中供弥勒佛和韦驮菩萨,两侧平台上彩塑有四大天王。大文殊殿俗称滴水殿,因大殿檐头长年滴水而得名。因滴水,殿下石阶、石板形成蜂窝状小石坑。 殿建于清代,为典型的官式宫殿木构建筑。面宽三间,单檐庑殿顶,四出廊,殿顶覆以黄色琉璃瓦。正脊中间置琉璃宝瓶,两端置鸱吻,戗脊走兽共有7只,只较皇宫略降一等。殿基为青石砌筑的束腰须弥座,并围以高1米的汉白玉栏杆,两旁为五阶石阶。前檐施格扇门窗,一律刻团龙图案。殿内佛坛上供奉文殊菩萨,两侧供奉普贤菩萨和观音菩萨,为康熙四十四年(公元1705年)的彩塑作品,具有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和风格。殿内另存有木雕十八罗汉、长寿佛等三尊塑像。殿两侧皆置佛龛,藏《大藏经》汉文一套,藏文两套。殿内悬挂乾隆御匾,上书“人天尊胜”。
图文:许金芳
编辑:紫叶子
审核:施海燕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