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上注册成为长兴网会员,结交更多长兴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×
9月4日,湖州市公安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《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高质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通知(征求意见稿)》 意见的公告。
征求意见稿全文↓↓ 为高质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,实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,全面放开放宽城镇地区落户限制,推动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,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,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,现就湖州市高质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工作通知如下:
(一)加强居住登记工作。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,在其他县、区(市区)居住的,应当按照《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》等规定主动申报居住登记。居住地址发生变动的,应当主动办理变更登记。离开居住地的,应当主动申报注销居住登记。居住登记信息按规定可以作为申请登记常住户口时确认落户地、居住年限等办理条件的依据。 (二)健全完善新型居住证制度。全面推行电子居住证,开展电子居住证网上申领、核发、签注、使用,努力实现有意愿且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持有居住证,提高居住证持有人义务教育、住房保障等服务的实际享有水平,健全完善与积分挂钩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,实行居住证转户籍落户制度。 (三)推行居住证互认转换制度改革。实施居住证件互认,凡持有有效《浙江省居住证》的流动人口,符合合法稳定居住、就业和连续就读条件之一,并在当地办理居住登记的,即可在湖州市各区(县)申请居住证互认转换;实施居住登记时间互认,凡是在浙江省范围内累计连续居住登记满六个月(除《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》有特别规定外),符合合法稳定居住、就业和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,即可在湖州市各区(县)申请办理《浙江省居住证》。积极探索并鼓励各区(县)开展长三角区域范围内流动人口居住证互联互通、互认转换。
在城镇地区有合法稳定住所的人员,可以在房屋所在地落户。其中,租赁城镇私有住房在建设部门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满六个月,且本人、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在落户地城镇无住房的人员,可以在租赁住房所在地社区公共集体户内落户,经房屋权利人同意也可以在租赁住房内落户。城镇地区合法稳定住所是指本人依法取得房屋所有权、使用权或居住房屋承租权的住房,以及配偶、直系亲属依法取得房屋所有权的住房。与被投靠人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、未成年子女和未婚子女,可以在被投靠人所在户内落户。被投靠人在城镇地区有合法稳定住所的,其直系亲属、配偶的直系亲属、子女的配偶,可以在被投靠人所在家庭户内落户,不受年龄及婚姻状况限制。 具有全日制中专(含职业院校)以上学历人员、初级以上职业资格(含职业技能等级、专业技术职称)人员以及县级以上职能部门规定条件的各类人才,可以在湖州市城镇地区先落户后就业。 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,并在本市范围内已缴纳社保的人员,可以在就业地城镇地区落户。
在本市范围内设立企业(含股东)、个体工商户或者购买商业性质房产的人员,可以在投资兴业地城镇地区落户。实行居住证转户籍制度,建立居住证与落户有效衔接机制,持有拟落户地公安机关签发的《浙江省居住证》满六个月的人员,可以在居住地城镇地区落户。
上述人员办理落户时,其配偶、未成年子女和未婚子女可以随迁。户口登记地址按本人、配偶及其直系亲属的城镇地区合法稳定住所、城镇地区家庭户亲友处、单位集体户、人才市场集体户、居住地或单位所在地社区公共集体户的顺序依次确定。
(一)加强数字户籍建设。以“公安大脑”建设为牵引,深化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,以省级人口信息系统建设为契机,推进户籍业务全要素全流程数字化办理,推动户籍业务线上线下融合、本地异地同步、多跨协同应用,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数字化服务场景体验。 (二)优化服务群众举措。加快推进网络身份认证工作,积极拓展个人身份电子凭证在政务事项、公共服务等多跨场景应用。全面推广“湖警芯服务”,大力推进“一窗通拍”工作,优化长三角地区户籍业务区域通办和跨省通办,高品质建设 “15分钟服务圈”,逐步实现网上随时办、全域就近办、跨省远程办、简易快捷办,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水平。(三)探索建立实有人口治理体系。探索以居民身份证为标识的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机制,全力推进“浙里人口”管理集成应用,加快实现跨部门、跨层级、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。建立完善全市实有人口管理体系,优化政务网IRS平台信息共享方式,为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提供数据支撑。
(一)加强组织领导。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高质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、放开城镇迁移政策、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。要主动吸引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流入,推动湖州市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。 (二)强化合力推进。各地各部门要强化贯彻落实,相关职能部门要结合湖州市产业发展需要,研究新兴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吸引安家落户。公安部门具体负责落户政策的执行和办理工作,确保优化调整后的政策实时落地。 (三)科学落实评估。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户籍制度改革工作的跟踪评估,科学评估政策实施效果,强化人口动态监测,科学研判人口变动趋势及影响,为重大政策制定、公共资源配置、城市运行管理等提供数据支撑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