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上注册成为长兴网会员,结交更多长兴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×
市井巷陌,才是最真实的生活。
你今天出摊了吗? 我还没想好摆摊卖啥。
从未想过,有一天,摆摊会成为一种潮流。
更欣喜于,热闹而有烟火气的城市生活,回来了。
于这个特殊的时期,发展地摊经济,是双赢,摆摊的,挣点生活费,逛摊的,重寻回热闹。
地摊,是一种市井文化,是冷硬都市中,少有的温情。
逛地摊,是一种乐趣,吆喝叫卖,讨价还价,你来我往里,也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。
吃地摊,是一种享受,多少人间美味,都藏身其中。
夜市千灯照碧云,高楼红袖客纷纷。 如今不似时平日,犹自笙歌彻晓闻。 ——王建《夜看扬州市》
地摊,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,甚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。
古时的市集,就是地摊前身,如今,乡村依然有这种市集,有店,也有露天摆的摊,卖的东西,更是五花八门。
唐宋时,地摊经济极盛,记得《大明宫词》里,小太平初遇薛绍,就是在热闹的长安夜市; 而《清明上河图》里,亦有着各种各样的小摊,卖药的、卖粮食的、卖肉的,卖艺的……
市井巷陌,平民百姓,最真实的生活,都在地摊里。
翻看历史,很多大人物,都摆过小摊。
最有名的,是刘备,少时穷,靠卖草鞋草席为生。
先主少孤,与母贩履织席为业。
——《三国志》
还有些读书人,幼时家贫,也为了生计,摆过摊。
葛洪家太穷,但他好学,于是自己跑去砍树做笔卖。
少好学,家贫,躬自伐薪以贸纸笔。
——《晋书·葛洪传》
还有的,直接替人抄书,譬如陶弘景靠写经书谋生,“家贫以写经为业,一纸直价四十。”
再早些的张仪、苏秦,也做过这事。
这和如今摆摊赚取生活费的学生们一样,都是勤工俭学。
地摊,说到底,是普通人谋生的一种手段,不偷不抢,勤勤恳恳,靠自己的双手获取报酬。
看似粗糙的地摊文化,镌刻着中国人骨子里的勤劳质朴,唤醒了一个城市的生机和热闹。
02
逛地摊,是一种乐趣。
马未都说:“中国有名的地摊本人都逛过,逛地摊有巨大的乐趣。这个乐趣,不逛的人是不知道的。”
此言,可谓中肯。
搞文物研究的沈从文,和马未都一样爱逛地摊,当年在西南联大教书,一得空,就跑去昆明城里逛地摊,还买了许多耿马漆盒,用来装点心,邮票,还有各种零碎。
他的学生,汪曾祺也爱逛,不过更喜欢逛旧书摊,每每淘到好书,就开心得不行。
除了淘到喜欢的东西,逛地摊的另一乐趣是砍价。
面对心仪之物,摊主买主,你来我往,言语里刀光剑影,不仅考验语言组织能力,更检验了心理抗压能力。
一番讨价还价后,若能以较低价买走,就会开心得像捡了个天大的便宜,若略高,则遗憾满满,这种趣味,女性更爱。
如今的地摊,愈加多元化,创意云集,花样百出,经常能发现许多新鲜玩意,还有地摊美食的诱惑,或者,只是单纯的走走。
逛地摊,逛的是一种情趣,看街灯温暖,人来人往,看琳琅商品,诱人美食;
逛地摊,逛的是一种生活,悠闲,自在,安居乐业的美好。
逛地摊的乐趣,只有你亲自去逛了,才能真正领悟到。
03
吃路边摊,是一种品味。
作为一名吃货,能吃路边摊和大排档的日子,才叫生活。
多少美食,都藏在那不起眼的小摊上,烤羊肉串,臭豆腐,关东煮,木瓜水,酸辣粉,烤冷面,红豆饼,肠粉,热干面……
光是这么数着,就要流口水了,更何况去吃呢。
骨灰级吃货陈晓卿更是偏爱路边摊,“我喜欢这样的小店,没那么多讲究。万般皆下,美食为大。”
他走出高楼大厦,就想去路边吃一碗酸臭的螺蛳粉,桌子随意支在巷子里,不时有人从身边走过,但正是这种舒适的生活气息,让他觉得惬意。
吃路边摊,是一种情怀。
年轻时,大家都囊中羞涩,吃饭聚餐,全在路边摊,几瓶啤酒,一盘烧烤,再来点炒米粉,炒米线或肠粉,一群人吃得酣畅淋漓。
多年后,尝遍珍馐美味,才明白,最好吃的,永远是和你能吃到一块儿的人。
吃路边摊,是一种品位。
真正爱吃的人,从不拘泥场所,食物为尊,吃的地方随性,而好多美味,都藏在一个个小摊上。
唐鲁孙深有感触,台南一夜市中心,“不但把台湾小吃集其大成,甚至其中有几种小吃是别处做不出来的,就是东施学样,也没法跟人家比。”
吃路边摊,吃的是一种热闹和舒适,爱吃路边摊的人,活得真实又洒脱。
04
地摊,最暖的人间烟火。
纪录片《街头绝味》中,美食作家Nualkhair说过:
“就是因为大家需要路边摊,街头才会有这么多摊贩啊。”
小小的地摊,有时它护一家人衣食无忧,有时寄存着年轻人的梦想。
地摊不华丽,不讲究,可它却是一个城市最有烟火味的地方。
这里有寻常百姓的日常琐碎,有漂泊在外的游子向往的故乡味,还有平凡生活里细碎的感动。
最后,想问问,如果摆地摊,你的专业能卖什么?
我大概要去算命了。
来源:洞见
|